推广 热搜:

高考考试作文变化 作文题折射国家的进步

   日期:2024-12-05     来源:www.inlcc.com    浏览:364    
文章简介:华东师大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 晨报记者 杨 虹 实习生 杜佳雯 缪春晨  六十年高考考试作文是很值得回味、研究的,由于这不止是关于个人命前途的大事,历来有云“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是反映国家社会进步情况的大事。可以说,60年高考考试作...

  华东师大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 晨报记者 杨 虹 实习生 杜佳雯 缪春晨

  六十年高考考试作文是很值得回味、研究的,由于这不止是关于个人命前途的大事,历来有云“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是反映国家社会进步情况的大事。可以说,60年高考考试作文命题,肯定是与时俱进的,所谓“什么年代唱什么歌”,什么年月命什么题,纵观“全国卷”、“地方卷”,莫不这样。

  [初创时]

  讴歌新中国新人新事新思想

  从1952年起,经过院系调整的全国高校,开始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一直到1965年,并且都是命题作文。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知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知的一个人》;1954年:《我考试报名的志愿是如何决定的》;1955年:《我筹备如何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年:《我的妈妈》;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我在劳动中遭到了训练》;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励着我》;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1963年:《“五一”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从这类高考考试作文题可以看出,1952年至1956年出题内容是重于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社会新气象的角度,认识新人新事新思想,提升觉悟,领会幸福,加大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1957年至1965年,则明显地突出了政治,高考考试作文题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变化。

  高考考试中断始于1966年。这一年彻底批判17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此后,高考考试中断了11年。其中1973年也曾尝试过恢复高考考试,但被辽宁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搅砸,取消了考试,变成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了。当年,辽宁高考考试作文题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领会。

  [恢复时]

  历史转折期的作文题最让人回味

  最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考试,这是改变了多少人的个人命的考试啊!新时期的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急切需要的人才,就是从那年起步的。大家都不会忘记那些处于历史转折期的高考考试作文题:1977年尚属“地方卷”,北京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题目是:《“常识越多越反动”吗?》、《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很多省市还不约而同地需要考生做“难忘”文章,如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十月》,辽宁《在沸腾的日子里》,山东、陕西、宁夏《难忘的一天》,江西、安徽《难忘的时刻》,广西《难忘的日子》。显然,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考试,考生们可以倾吐、敢于倾吐,憧憬一个美好的前途。考生都有话好说,有话要说。如此的命题作文是踏在年代的鼓点上,正中考生的心窝里。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中国渐渐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全国人民重燃达成“四化”的强烈愿望,学生兴起了“念书热”,社会生活渐渐丰富多彩。 1981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滚滚而来。 1978年开始实行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那年的高考考试题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要紧问题》,缩写成500至600字,“缩写”这种题型是新的;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改写”又是一种新题型。这两种题型都是给材料作文,已含有考“阅读”的意思了,只有将原文了解,把握整篇材料的内容,才可以取舍概括,选择角度,合乎逻辑地进行“缩写”和“改写”。

  [目前时]

  高考考试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元化

  80年代和90年代,这20年是新中国逐步走向大进步的时期。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起飞已来势汹汹。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改革在“三个面向”的引导下,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从管理到课程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的思维愈加活跃、丰富,生活处于新的变化之中,高考考试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元化。全国单一的统考制也冲破了。 1985年上海第一争取到高考考试出题权。于是,出现了高考考试“全国卷”和“上海卷”。

  全国卷自1980年《读“画蛋”有感》开始,到1999年《倘若记忆可以移植》为止,总共20次作文题,仅命题作文四次: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1991年《“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尝试》。这4次命题作文显然是从励志、慎行和实践、革新的个人修养方面去考察认识与表达的。社会价值逐步呈现多样化,个人自我设计时尚的年代如何看待理想与达成的冲突、处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然可以启发很多较深层的考虑。除此之外的16次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启发考生剖析、综合和想象去探求一种更深层的生活哲理和社会与科学的将来。这在90年代特别突出。

  进入21世纪后的作文题是: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从相信自己与听取其他人建议》、《快乐幸福与大家的思维方法》、《看到自己与看到其他人》;2005年《出人预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2006年《念书问题》、《书》;2007年《出事了吧》、《捐款》;2008年《抗震救灾》、《海龟与老鹰》。 2009年《小动物学游泳》、《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母亲色盲小故事》。看来给材料作文,读写结合,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从阅读理解度、思维敏捷度、个性发挥度、文字驾驭度等的综合去衡量考察,都是比较科学、贴近学生的,猜题、套题和抄袭也难。因而,以后的高考考试作文大多数还是用给材料的题型,针对经济和科学社会进步每年的热门问题,结合学生成长中的认识,编选材料,让学生谈见解,议论抒情。

  [上海卷作文]

  25年来渐渐显现“海派”特点

  “上海卷”出题到今天已历程25年了。与“全国卷”相互促进。出题也是与时俱进的。不过,渐渐显现“海派”的特点。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错杂进行,稳中求变,没固定的模式。尽管都是从自然、社会、生活方面为内容,但上海作为具备深厚历史基础和国内现代化窗口的国际大都市,那份年代的大方心胸、广阔视线、浪漫情怀和革新意识,渗透在“文无定法”的多彩之中。

  从1985年的《满足常乐与不满足常乐》辨析开始,到2009年的关于“板桥体”的话题,25个作文题,海涵了每个年代上海和上海高中毕业生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征,那种满足常乐与不满足的辩论把握;那种《时间啊时间》的生命珍惜,那种对《机会》的敏锐与慎视;那种对《我的财富》,《责任》,《自尊》,《杂》和《忙》的现代感;那种《遥望星空》和《面向大海》的胸襟、气魄、勇气和眼光,那份瑰丽和那腔豪情;那种关于文化传统和关于时尚文化的话题,荡漾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薰陶,借鉴和融合;那种《2000年回母校》,《父辈》,《他们》,《我想握住你的手》的认可感,归属感和大爱情怀;还有《需要跨过这道坎》的决心和踏实,《清流和活源》的筹备和坚持,关于“板桥体”话题的个性和独创。这类富有诗意的作文题把促进现代社会一代新人成长的沃土与鲜花展示得分外诱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